4月25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ぶ行模┯氚不帐∥幕吐糜翁靼?,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古籍?;ぶ行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共同承办的“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安徽站首场活动在中国科大东区拉开帷幕,活动主题是“科技赋能‘保存、?;?、传播、传承’”。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邓建松,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蔡小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萨仁高娃等领导与嘉宾出席启动仪式。仪式由安徽省图书馆馆长林旭东主持。
邓建松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科大“墨子号”“悟空号”“九章”等科技成果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基因与当代前沿创新的同频共振。在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科大始终倡导“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育人理念,让科技为文化传承护航,让古籍智慧为创新赋能。作为一所以前沿科技见长的高校,中国科大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进一步与社会各界一起,共同推动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我们的力量,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则从行业发展角度在致辞中强调,新时代古籍保护已进入科技与文化双向赋能的新阶段。他提到,国家古籍?;ぶ行慕昀创罅ν贫纬套呓萍祭嘣盒#荚诮偶;つ扇胪ㄊ督逃逑担嘌婢呖萍妓匮胛幕榛车母春闲腿瞬?,共同助力古籍?;な乱档母咧柿糠⒄?。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作首场专题讲座《数智化赋能“保存、?;?、传播、传承”》。他以“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数智化转型”为样本,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数智化技术在古籍?;ぶ械拇葱掠τ?。这场前沿的知识盛宴,让学校师生对古籍保护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讲座结束后,为了让师生更直观地感受古籍魅力,现场还设置了古籍修复技艺展示与体验环节。安徽省图书馆的修复师们演示了“整旧如旧”的修复技艺,从调配糨糊到修补虫蛀书页,从对齐纸捻到压平书脊,每一道工序都透露着对历史的敬畏。师生们在专业指导下踊跃尝试古籍修复技艺、雕版印刷、瓦当传拓、线装书装订等体验活动。当亲手刷印的古诗小楷跃然纸上,当粗糙瓦当拓片显现出汉代纹样,不少师生感慨:“古籍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触手可及的文化基因,亲手刷印古诗的瞬间,仿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蓖ü庑┏两教逖榛疃?,不仅加深了科大师生对古籍保护的了解,也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ひ馐?。
古籍保护,科技赋能。此次活动发挥了中国科大的示范作用,点燃青年学子对中华古籍的热情,也让科技工作者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让青年学生成为文明创新的生力军,这不仅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科大在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与科技协同发展的积极探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校团委、图书馆)